在星贝育园的认知菜园里,一垄垄翠绿的植物既是鲜活的教具,也是自闭症儿童认知世界的“记忆锚点”。针对孩子们学习植物名称时易遗忘的难题,老师们把课堂搬进菜园,用“五感浸润法”让植物名称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悄悄扎根。
在星贝育园的认知菜园里,一垄垄翠绿的植物既是鲜活的教具,也是自闭症儿童认知世界的“记忆锚点”。针对孩子们学习植物名称时易遗忘的难题,老师们把课堂搬进菜园,用“五感浸润法”让植物名称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悄悄扎根。
认知菜园里种着孩子们熟悉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和常见花卉(如向日葵、三色堇),每种植物前都有带高清图片和大字的木牌。第一次带孩子认植物时,老师不会急着让他们记名字,而是先引导观察:“摸摸看,薄荷的叶子是不是凉凉的?”“闻闻看,罗勒的味道像不像你吃过的披萨酱?”通过触觉、嗅觉的直观体验,让孩子先和植物建立情感联结。当孩子触摸到带绒毛的南瓜叶时,老师会同步说:“这是南瓜叶,它的毛毛像小刷子一样。”用特征鲜明的描述帮助孩子形成初步印象。
为了强化记忆,老师们设计了“植物寻宝”游戏。在菜园里藏好写有植物名称的卡片,让孩子根据线索寻找:“请找到叶子像小扇子的植物——对啦,是向日葵!”找到后,孩子可以把卡片插在对应的植物旁,这种“动手+动脑”的方式让抽象的名称和具象的植物产生视觉关联。有的孩子记不住“生菜”,老师就带他观察生菜叶片层层叠叠的样子,编出顺口溜:“生菜宝宝穿绿裙,一层一层叠起来。”每次浇水时,老师会带着孩子边浇边念,让记忆融入日常动作。
对于容易混淆的植物(如菠菜和苋菜),老师会用“对比观察法”帮助区分。摘下两片叶子放在白纸上,引导孩子观察叶脉纹路:“菠菜的叶脉像马路,直直的;苋菜的叶脉像小网,弯弯的。”同时让孩子用彩笔拓印叶片轮廓,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差异的记忆。认知菜园里还设有“植物成长角”,记录着西红柿从幼苗到结果的照片,老师会指着照片说:“看,这是西红柿小时候,那时它叫‘幼苗’,现在结果了才叫‘西红柿’。”让孩子理解植物名称随生长阶段变化的逻辑。
为了让记忆更持久,老师们把植物名称融入生活场景。午餐时,端上一盘清炒菠菜,老师会举起菜叶说:“这就是我们菜园里的菠菜宝宝,它的名字叫‘菠菜’,吃了能让我们有力气!”点心时间分发黄瓜片,就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是绿绿的、长长的,菜园里还有带刺的小尾巴——对啦,我是黄瓜!”这种“从菜园到餐桌”的闭环,让植物名称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吃、可触、可感知的真实存在。
在认知菜园的角落,有一面“记忆树”墙,每个孩子的名字对应一根树枝,每当他们成功记住一种植物名称,就挂上一张对应的叶片卡片。小宇刚入园时连“西红柿”都记不住,经过三个月的菜园学习,他不仅能认出十种植物,还能在超市里指着货架说:“这是生菜,我们菜园的生菜有绿裙子!”这样的进步,正是老师们用每天的浇水、观察、游戏,一点点为孩子搭建起的记忆桥梁。
星贝育园的认知菜园从不追求“今天教、明天会”的速成效果,而是相信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记忆频率。在这里,植物是会呼吸的教材,菜园是会生长的课堂,当孩子们亲手种下种子、亲眼见证发芽,那些曾让他们困惑的植物名称,早已随着泥土的气息、叶片的触感,深深印在了脑海里。如果你也想让孩子告别“学了就忘”的困扰,不妨带他来认知菜园——让每一次触摸,都成为记忆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