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吃饭慢、挑食是许多家长的心头难题 —— 有的因专注力不足 “躲着吃”,有的因习惯不佳需追喂,还有的因咀嚼能力弱或刻板行为拒绝多样食物。在杭州星贝育园,通过同伴模仿教学、及时正向强化,帮助孩子养成安静吃饭的习惯;针对挑食问题,结合口肌训练、分阶干预和渐进式引导,搭配一对一辅助,让孩子逐步接受新食物。园区用 “进食记录表” 透明化反馈,以耐心代替强迫,化解家长对 “孩子能否吃饱” 的担忧,让吃饭从 “难题” 变成自闭症孩子成长的契机。
“孩子在家吃饭像场持久战 —— 追着喂、哄着吃,一顿饭能拖俩小时,还总说不饿,真怕他营养跟不上!” 这是许多自闭症孩子家长共同的困扰。面对 “吃饭慢”“挑食” 这些高频问题,杭州星贝育园用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让不少孩子从 “吃饭难” 变成了 “吃饭香”,也让家长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自闭症孩子吃饭慢,往往藏着复杂的原因。有的是专注力 “跑偏”—— 饭碗前坐不到 3 分钟,眼神就飘向窗外,筷子在碗里拨弄半天,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咽;有的是没养成固定习惯,在家时家长总怕孩子饿,零食、水果不断,到了饭点自然没胃口;还有的是对餐具、座位等环境变化敏感,换个地方就拒绝进食。
在星贝育园的餐厅里,这些难题正被一一化解。每天午餐时间,孩子们围坐在木质餐桌前,老师会先通过 “餐前准备” 环节建立仪式感:摆好自己的勺子、系上围兜,看着同伴们安静坐好,不少孩子会下意识模仿 —— 这正是星贝育园 “同伴示范法” 的巧妙运用。
“刚入园时,有的孩子吃饭像‘躲猫猫’,总要跑到角落玩玩具,老师得端着碗追着喂。” 生活老师回忆道,“我们没有强迫,而是让他坐在其他乖乖吃饭的小朋友中间。当他看到同伴们吃完得到老师的星星贴纸,自己也试着坐下来扒拉了两口,那天我们立刻给他竖了大拇指,还奖励了他喜欢的小卡片。”
这样的 “及时强化” 贯穿在每一餐中:孩子主动拿起勺子,老师会轻声说 “你今天自己吃饭啦,真棒”;坚持坐满 10 分钟,就贴一颗鼓励星。慢慢的,曾经要追着喂的孩子,如今能自己坐在座位上吃完半碗饭,家长来接时看到餐盒里空空的碗,眼里满是惊喜。
“只吃白米饭拌汤,菜一碰到就干呕”“煮鸡蛋只吃蛋白,蛋黄碰都不碰”“硬一点的菜嚼两下就吐出来”—— 自闭症孩子的挑食,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原因。星贝育园的营养师解释:“有的是感官敏感,比如拒绝粗糙的蔬菜;有的是咀嚼能力弱,小时候吃流食太多,咬不动肉块就本能排斥;还有的是刻板行为,认定‘饭就该是白色的’,加了菜就拒绝接受。”
针对这些情况,星贝育园的 “分阶干预” 格外细致。对于咀嚼能力弱的孩子,厨房会把蔬菜剁成碎末、肉类煮至软烂,先让他们适应 “需要嚼一嚼” 的口感;同时安排口肌训练课,通过吹泡泡、咬咬牙胶等游戏,锻炼孩子的咀嚼肌。
曾有孩子只吃米糊和粥,稍微硬一点的面条都咽不下去。老师在口肌课上教他 “咬苹果块”—— 从拇指大的苹果丁开始,每天练习 5 分钟,慢慢过渡到小块梨、煮熟的胡萝卜。吃饭时,老师会坐在他身边,先喂一口熟悉的粥,再递上一小块煮软的土豆,“你看,这个和粥一样软哦,试试看?” 当孩子第一次把土豆咽下去,老师立刻鼓掌:“你会吃新食物啦!”
对于因刻板行为挑食的孩子,星贝育园用 “渐进式改变” 化解抗拒。比如只吃白米饭的孩子,老师会先在米饭上撒一小撮肉松,告诉她 “这是米饭的新朋友”;等她接受后,再慢慢加入切碎的青菜末。一个月后,孩子的碗里不仅有米饭,还能看到胡萝卜丁和肉末了。
“孩子在这儿能吃饱吗?”“会不会因为挑食饿肚子?” 这是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星贝育园的答案,藏在每天的 “进食记录表” 里:每个孩子吃了多少饭、尝试了几种新食物、是否需要老师辅助,都由陪餐老师详细记录,晚上发给家长。
更让家长安心的是,这里没有 “必须吃完” 的强迫,只有 “鼓励尝试” 的耐心。老师从不会因为孩子没吃完就批评,而是通过 “食物游戏” 激发兴趣:把西兰花摆成小树的样子,说 “我们来给小树浇点‘汤汁’吧”;把肉丸叫做 “小皮球”,“要不要尝尝这个圆滚滚的小皮球?”
如今,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会主动要蔬菜吃了”“吃饭不用追着喂,自己能坐 15 分钟了”“以前碰都不碰的鸡蛋,现在能吃半个了”。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星贝育园用专业与耐心,为自闭症孩子铺就的 “吃饭成长路”。
在星贝育园,吃饭从来不是简单的 “填饱肚子”,而是一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成长课。从模仿同伴到主动尝试,从抗拒咀嚼到接受新味,孩子们在餐桌上的每一点进步,都藏着老师对 “吃饭” 这件小事的深刻理解 —— 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好好吃饭,不仅是为了营养,更是为了让他们在规律与自主中,感受生活的秩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