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孤独症儿童主动性交往能力案例( 小奕)
小奕,2岁8个月,医院诊断为孤独症。通过心理评估,孤独症儿童 小奕的发育智商为58%~61%。
其干预前的主要表现为:
①对常规指令的理解不足;
②缺乏主动性互动意识(言语、眼神及其他肢体动作等);
③有少量的口语,但多数时间是自言自语;
④能够使用的词汇量少且不准确。
针对他的情况,给予的关键反应训练计划主要包括:
①提升共同注意力;
②增强主动性交往能力,如:能主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要求;能通过提“那是 什么?”的问题来获得新的信息。
训练初期,导师遵循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首先从发展小奕的主动性要求开始切入。通过爸爸的介绍,导师了解到小奕在家喜欢和爸爸一起玩追逐的游戏、球类的游戏等。于是,先从他喜欢的追逐游戏开始。导师在房间里准备了很多“懒骨头”,堆在房间的一角。带着小奕开始在房间里跑起来,小奕一边跑一边哈哈笑,跑了约两圈后,导师突然停下来,蹲下身子平视小奕的眼睛,对小奕说:“跑!”小奕看了看导师,没有说话,但是他试着拉了拉导师的手。导师继续开始带着小奕跑起来。这里,小奕虽然没有说话,但他有一个肢体动作——拉了拉导师的手,示意导师继续这个活动。又跑了两圈之后,导师突然停下来,重复刚才给孩子的示范,这时小奕模仿导师说了一个“跑”,导师在听到小奕模仿了发音之后,又带着小奕跑起来,作为对小奕说“跑”的自然强化。重复了几次这个过程,导师在停下之后,仅仅给了小奕一个“p”的口型辅助,他就能主动地对导师说“跑”了。导师便开始让爸爸参与到活动中,让爸爸来担任导师的角色,来引导小奕表达自己的想法。直到小奕同样可以在爸爸停下跑的活动之后,仅仅依靠爸爸的口型辅助就能说“跑”。接下来,导师教导爸爸在他停下跑的这个活动之后,不要马上给予小奕口型的辅助,而是让爸爸等待三秒,但是还不到三秒钟,小奕大声地对爸爸说“跑”。导师让爸爸等待三秒是在指导爸爸运用时间延迟法。
之后,导师指导爸爸带着小奕跑的时候,再是做突然的停顿,而是让爸爸带着小奕冲向堆在房间角落里的“懒骨头”。小奕在摔到“懒骨头”上时,也非常开心,但是他为了让爸爸继续这个游戏还是重复了刚才的话“跑”。他的这个主动性要求对于希望爸爸继续活动的表述不是非常地准确,因此,导师指导爸爸在孩子摔到“懒骨头”上时,马上示范,教导孩子说“爸爸,起来”。爸爸尝试着用导师指导的方法。在尝试教导孩子新的语言过程中,导师还指导爸爸将之前所教导的孩子要求说“跑”的技能穿插在所要教导的新的技能中,以此来维持孩子的动力。练习了约10次之后,小奕可以很主动地在爸爸带他冲到“懒骨头”上后,对爸爸说“爸爸,起来”,在爸爸突然停止跑的活动时,对爸爸说“跑”。
小奕的爸爸除了每天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小奕进行主动性交往的练习之外,每天还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利用各种自然环境来教导小奕。比如,小奕在桌子上玩单个的嵌塞拼图,爸爸一次只给小奕一个拼图块,当他准确地将拼图块放在正确的位置之后,向爸爸主动要求:“给我拼图。”晚上,妈妈帮小奕洗澡时,妈妈用水瓢舀水淋到小奕的身上,一旦妈妈停止往他身上淋水,他会对妈妈说:“妈妈,淋水。”饭时,奶奶给小奕一碗米饭,但将小奕最喜欢吃的四季豆放在离小奕最远的地方,小奕想吃会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四季豆。”
由此可见,关键反应训练的关键是专业人员把技巧传授给家长,家长可以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运用。小奕的爸爸学到了相关的技巧同时他把学到的技巧也教导给了妈妈和奶奶。这样小奕在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活动中,家长都可以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让孩子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中学到相关的社交沟通技能。这样,孩子比单纯在教室里接受导师一对一的训练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学得更多的语言和沟通技能,也更适应环境的需求。因此,小奕以表达自己要求为主的主动性沟通技能可以泛化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而且,他主动性要求的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升。
约一个半月之后,小奕主动性要求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导师开始教导他如何通过提问题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前面提到过小奕经常和爸爸一起玩单个的嵌塞拼图,他对这种拼图非常地喜欢。于是导师找来一些孩子熟悉的拼图,并将这些单个的拼图块放在一个小的有盖的铁盒中。开始时,小奕主动对导师说:“给我一个拼图。”导师就给他一块自行车的拼图,他高兴地将这块拼图放到了正确的位置。这时,导师将小铁盒摇了摇,以此提示他说:“这里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