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刻板行为常常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比如,有的孩子在梳头时,必须要按固定次数数着数,少一次都可能情绪崩溃。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们就频繁遇到这类情况。起初,这一行为被视为孩子特殊的 “怪癖”,但随着深入观察与研究,大家发现,这些刻板动作背后,或许隐藏着孩子们独特的 “数学思维”。
在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刻板行为常常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比如,有的孩子在梳头时,必须要按固定次数数着数,少一次都可能情绪崩溃。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们就频繁遇到这类情况。起初,这一行为被视为孩子特殊的 “怪癖”,但随着深入观察与研究,大家发现,这些刻板动作背后,或许隐藏着孩子们独特的 “数学思维”。
在星贝育园,老师们发现,当为孩子梳头时,部分孩子会神情专注地小声数数,从 “1” 数到 “50”,若中途被打断,或是梳头次数不对,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哭闹着要求重来。这样的行为一度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但善于观察的老师们并没有简单地制止或纠正,而是开始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们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执着,并非毫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一种对秩序和规律的追求,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基于这一发现,学校的老师们尝试转变思路,将孩子梳头时数数的刻板行为,转化为培养数学能力的契机。每次梳头前,老师会蹲下来,耐心地与孩子对视,轻声询问:“今天我们梳多少下头发呀?” 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强化他们对数字的感知。当孩子说出数字后,老师会和孩子一起大声地数出来,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还会适时地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的顺序、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梳到 “10” 下时,老师会举起十根手指,告诉孩子这就是 “10” 的数量,帮助孩子建立数字与实物的联系。
除了梳头时的互动,老师们还在日常生活中,围绕孩子对数字的兴趣进行延伸。在整理衣物时,老师会让孩子数一数有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在分发餐具时,引导孩子数清楚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场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的日常,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变化悄然发生。那些曾经因为梳头次数不对就情绪失控的孩子,在面对数字相关的活动时,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数数,还能在简单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顺畅,梳头不再是充满对抗的 “难题”,而是一段温馨的、充满学习乐趣的时光。
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每一个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密码。老师们用耐心和智慧,从孩子的刻板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将其转化为教育契机,帮助自闭症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以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学习知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与对孩子的尊重,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的新窗口,也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工作,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