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湿润的早春清晨,星贝育园寄宿制学校的走廊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套上外套后,无论多着急下楼玩耍,都会停下脚步,指尖反复摸索拉链头,直到金属齿严丝合缝地咬合。这些在旁人看来固执的 “小坚持”,却是老师们读懂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
在广州湿润的早春清晨,星贝育园寄宿制学校的走廊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套上外套后,无论多着急下楼玩耍,都会停下脚步,指尖反复摸索拉链头,直到金属齿严丝合缝地咬合。这些在旁人看来固执的 “小坚持”,却是老师们读懂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
最初,这个现象只是偶然被生活老师发现。某个深秋的早晨,有个孩子因为外套拉链卡到衣角,反复尝试无果后突然情绪崩溃。老师蹲下身帮他整理时,意外发现孩子在拉链完全拉上的瞬间,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下来。这一细节被记录进了学校的特殊教育观察档案,随后,教师团队开始系统性地观察孩子们与拉链的互动。
“对普通孩子来说,拉上拉链可能只是穿衣步骤的一部分,但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这是构建秩序感的关键仪式。” 负责生活教育的李老师解释道。星贝育园的教学楼里,每个储物柜都贴着放大版的穿衣流程图,其中 “拉好拉链” 的步骤被标上醒目的红色箭头,旁边还配着孩子们成功完成动作后的笑脸照片。老师们发现,当视觉提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许多孩子开始主动模仿,将拉链从 “障碍” 变成了 “掌控的游戏”。
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拉链卡顿的挫败感,学校特意采购了不同类型的拉链教具。从顺滑的塑料拉链到金属卡扣,从单手操作的简易款到双层防护拉链,这些被改造过的教具摆满了感统训练室的墙面。训练时,老师们不会强硬纠正孩子的动作,而是通过 “拉链闯关” 的方式,让他们在重复练习中熟悉每个咬合的细节。渐渐地,孩子们的手指灵活度提升了,因拉链引发的情绪波动也明显减少。
在星贝育园的宿舍里,每个孩子的衣架旁都挂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备用拉链头和润滑油。这是老师们根据孩子的需求特别准备的 —— 有的孩子对特定材质的拉链头触感着迷,有的则需要定期维护才能保证拉链顺畅。这种个性化的支持,让穿衣不再是充满焦虑的挑战,而是能带来成就感的日常任务。
随着观察的深入,老师们还发现了更多有趣的关联。那些对拉链极度执着的孩子,往往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出对 “闭合” 动作的偏好:反复扣紧笔帽、多次确认抽屉是否关严、甚至将书本按高矮顺序整齐排列。学校顺势将这种对秩序的追求融入课程设计,比如用带有拉链口袋的收纳盒整理文具,在手工课上制作带拉链的小钱包。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在尊重孩子独特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 “掌控欲” 转化为生活技能。
暮色中的星贝育园,孩子们排着队将外套挂回储物柜,此起彼伏的拉链滑动声,像是一首独特的 “收工曲”。这些对拉链的执着坚持,不再是难以理解的怪癖,而是孩子们在无序世界里,为自己搭建的一座秩序小岛。老师们用耐心与智慧守护着这份独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