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广州依然闷热,星贝育园的更衣室里,一场 “穿鞋拉锯战” 正在上演。八岁的小凯攥着运动鞋,反复将鞋垫抽出又塞进,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嘴里喃喃自语:“不行,必须要踩平……” 类似的场景在学校并不少见 —— 许多自闭症儿童对鞋子内部的触感异常敏感,鞋垫的存在不仅是足弓支撑的工具,更成为他们维持内心秩序的 “安全锚点”。
九月的广州依然闷热,星贝育园的更衣室里,一场 “穿鞋拉锯战” 正在上演。八岁的小凯攥着运动鞋,反复将鞋垫抽出又塞进,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嘴里喃喃自语:“不行,必须要踩平……” 类似的场景在学校并不少见 —— 许多自闭症儿童对鞋子内部的触感异常敏感,鞋垫的存在不仅是足弓支撑的工具,更成为他们维持内心秩序的 “安全锚点”。
特教老师们发现,这种行为依赖的背后,是孩子对足部触觉感知的偏差。在职业治疗室,老师们开始尝试用不同材质的鞋垫进行脱敏训练:柔软的记忆棉、透气的乳胶垫、带微小颗粒的按摩垫…… 每种材质都被剪成不同形状的卡通图案,恐龙、星星、云朵。小凯最开始只敢用指尖轻触边缘,老师们便设计了 “寻宝游戏”:把印有图案的鞋垫藏在彩色软垫下,引导他用脚去 “寻找宝藏”。
学校的治疗师团队介入后,问题有了新的突破。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足弓发育情况,定制了不同厚度的矫正鞋垫,并将鞋垫的使用与游戏结合。在走廊的 “平衡挑战区”,孩子们需要踩着贴有不同图案鞋垫的平衡木,到达终点就能获得一枚特制的 “勇敢勋章”。小凯在反复练习中,逐渐适应了鞋垫与足底的接触,甚至主动要求尝试更厚的矫正款。
为了帮助孩子们摆脱对鞋垫的刻板依赖,老师们在宿舍开展 “创意鞋盒改造” 活动。孩子们用贴纸、亮片装饰自己的鞋盒,将鞋垫作为 “秘密机关” 藏在盒底。当穿鞋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动作,而是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小凯开始尝试不用鞋垫也能顺利穿好鞋子。老师们及时调整策略,把鞋垫变成 “可选装备”,放进透明收纳袋摆在鞋架旁,让孩子们自主决定是否使用。
随着训练的深入,校园里出现了新的变化。运动场上,小凯穿着轻便的帆布鞋灵活奔跑;手工课上,他甚至能用废旧布料为自己缝制专属鞋垫。特教团队将这些经验整理成 “感官适应手册”,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进步曲线和适用方法。如今,学校的更衣室里依然有孩子在调整鞋垫,但更多的是充满欢笑的交流:“我今天选了云朵图案的!”“我的恐龙鞋垫最厉害!”
在星贝育园,每一个看似固执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孩子们与世界沟通的独特密码。从依赖鞋垫到自由选择,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行为偏差的矫正,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接纳的成长旅程。老师们用智慧与耐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康复训练的契机,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步步走出自己的 “安全区”,拥抱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