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广州星贝育园的洗漱间里,此起彼伏的水流声中夹杂着一个特殊的节奏。九岁的小阳握着儿童牙刷,机械地重复着动作,嘴里念念有词:“1、2、3……60!” 一旦被打断,他便会攥紧牙刷浑身发抖,直到重新从 “1” 开始计数。这样的场景,在学校里并不罕见 —— 许多自闭症儿童对时间感知存在偏差,将刷牙时长与 “安全完成任务” 的概念强行绑定,衍生出刻板的计数行为。
清晨六点半,广州星贝育园的洗漱间里,此起彼伏的水流声中夹杂着一个特殊的节奏。九岁的小阳握着儿童牙刷,机械地重复着动作,嘴里念念有词:“1、2、3……60!” 一旦被打断,他便会攥紧牙刷浑身发抖,直到重新从 “1” 开始计数。这样的场景,在学校里并不罕见 —— 许多自闭症儿童对时间感知存在偏差,将刷牙时长与 “安全完成任务” 的概念强行绑定,衍生出刻板的计数行为。
学校的特教团队注意到,这种刻板行为背后,是孩子对抽象时间缺乏具象认知。在职业治疗室的白板上,老师们画下特殊的 “刷牙计时器”:圆形表盘被分成六段,每段用不同颜色标注,对应刷牙的不同区域。当小阳把牙刷移到下一片区域时,老师便引导他触摸对应颜色的海绵贴纸,用触觉记忆辅助时间划分。“我们尝试把看不见的时间,变成能摸得到、看得见的具体事物。” 特教主任在教研会上展示着新设计的教具。
宿舍楼的公共区域,一面 “时间墙” 悄然诞生。墙上贴着孩子每天的日程卡片,刷牙环节的卡片背面,印着动态的卡通刷牙步骤图。老师们发现,小阳对转动齿轮玩具格外着迷,便将齿轮与定时器结合,每当他完成一个刷牙步骤,转动齿轮就能触发下一个步骤的提示音。渐渐地,小阳不再执着于数秒数,而是跟着齿轮转动的节奏完成刷牙流程。
课堂上,老师们设计了 “时间游戏”:用沙漏、节拍器和彩色珠子帮助孩子们建立时间与动作的关联。孩子们需要在沙漏漏完前,将不同颜色的珠子分类放进对应容器。小阳最初只能坚持十秒就开始烦躁,但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他已经能在没有计数的情况下,专注完成一分钟的任务。这种训练模式被推广到全校,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调整道具 —— 有的用乐高搭建计时,有的通过拼拼图感知时长。
在星贝育园,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记录在特制的 “进步手册” 里。小阳的手册中,一页页贴着他从依赖数秒数到自主刷牙的对比照片,旁边用星星贴纸标注着里程碑。当他第一次不需要提示,完整刷完牙齿时,老师们悄悄在他的水杯上贴了专属贴纸,这个细微的奖励让小阳兴奋地向每个路过的同学展示。
随着训练的深入,小阳的刻板行为逐渐消解。如今,他会在刷牙时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虽然依然会在完成后习惯性停顿,但眼中少了焦虑,多了自信。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小阳身上,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脱离对时间的刻板计数,转而用更自然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动。在星贝育园,每一个看似固执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密码,而老师们正用耐心与智慧,帮助他们重新解读这个世界的规则。